水泥建筑也可以擁有生命的溫度。在“林城”貴陽市,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就是一座有生命的建筑,不僅戴著屋頂花園的“草帽”,還披著美麗的綠色“外衣”,這讓前來參加“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”的各地代表嘖嘖稱奇。
這棟別具一格的建筑于2011年6月竣工,是我國目前唯一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國際論壇的會址。遠遠望去,整棟建筑被一層綠茸茸的植物包裹著。走近細瞧,原來外墻被許多小方格填滿,每個小方格里都有幾株綠植在隨風搖擺。
工作人員告訴記者,這些植物叫佛甲草,生命力旺盛,維護方便,兼具良好的景觀效果。每個小方格里都安裝有針管一般的滴管系統,每分鐘只需5滴水,能實現自動養護。整個會議中心的屋頂和墻面綠化面積為1704平方米,綠化率達到41%。
據會議中心施工方中天城投集團機電副總工程師李定文介紹,當初決定采用屋頂綠化、垂直綠化技術,不僅考慮到更好利用建筑用地空間,同時有隔熱、保溫和綠化美化建筑的效果。
走進會議中心,還能發現不少讓人驚訝的環保細節。據了解,整個會議中心建筑面積6萬平方米,但僅安裝了兩臺中央空調,通常情況下需要4、5套的空調。
一個大體積的建筑,能耗如此之低,秘密就在“會呼吸”的幕墻里。為使幕墻能像人的皮膚一樣自由呼吸,設計者把玻璃幕墻設計成內外兩層,外層由單塊玻璃和通風百葉組成,內層是雙銀玻璃。陽光照射幕墻后,幕墻通道中的空氣被加熱后會自下而上地流動,帶走通道中的熱空氣,起到降溫作用。
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也是生態建筑中的重點之一。除通過室外透水地面最大化收集雨水外,整座建筑產生的生活污水等都通過污廢分流排水體系統收集,成為中水水源。而室外的綠化灌溉幾乎都使用中水澆灌。
此外,在會議中心的屋頂,還安裝了128塊太陽能電池板,不但提供了地下車庫的照明,還能保障整個建筑的熱水供給。
作為低碳城市的先行者,貴陽市借鑒建設會議中心取得的經驗,將建筑低碳環保技術應用在會議中心附近的“201大廈”、中天凱悅酒店等建筑,已形成16萬平方米的“綠色建筑群”。按照規劃,今后貴陽市還將結合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城市房地產開發,進一步開展低碳社區建設,將節能環保技術應用其中。
“將生態文明的理念融入建筑之中,展現了循環經濟減量化、再利用、資源化三大原則。整個建筑節能的細節無處不在,都是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能耗。”李定文說。